精品典藏-凯发k8国际厅

博物馆
精品典藏

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的“向科学进军”号召,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其中明确了“计算技术的建立”的重大科学任务,建立起了计算机专业,这是中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

初创时条件艰苦,筚路蓝缕。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应时成立,在这12年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小磁芯

捐赠人:苗百利


陈光熙先生1971年创造了“碾压成带,胶冲成芯”新工艺,制造出第一批适用于高速大容量存储器超小型毫米直径的记忆磁芯(直径1.2mm,高0.8mm),支持了我国高速度大容量存储器的研制以及晶体管计算机和早期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生产。

小磁芯研制成功后,陈光熙带领研究室还开展了“超小型记忆磁芯高速存储器”的研制。1965年夏,容量为512字*40位的存储器研制成功,读写周期比国内已有存储器的存取速度提高了4-5倍。

    后来,在陈光熙的指导下,教研室又开展了“碾压成带,胶冲成芯”的磁芯成型工艺实验,并取得了成功。这一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先进技术很快在国内推广并在1967-1980年这10多年的时间里,支持了我国高速度大容量存储器的研制以及晶体管计算机和早期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生产,这是计算机专业为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百万次计算机


50年前(1965-1966)在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参加百万次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研制的部分资料:

  • 整机框图

  • 计算机符号规定(编号:4301-01,9页,1966年2月23日)

  • 运算器的二种方案比较(编号:4301-02,13页,1966年3月24日)

  • 整机概述(编号:4301-04,11页,1966年4月29日)。


大型机的主要设计思想是:确保可靠性;易使用;高性价比;充分发挥超小型磁芯存储器多字读出的优势;尽可能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

机器的主要特征和性能指标是:二进制定浮点表示,字长48位(阶码7位,数码41位);

主时钟频率为5mhz;单地址格式。

指令系统有两种方案:第一方案分长短指令,共71条;第二方案57条,只有短指令。均采用变址技术,并有变址部件(硬件)支撑。指令系统的设计主要由110专业(计算数学专业,后发展为软件专业)负责。

机器内存容量16k字,字长50位(在磁芯存储器中每24位附加一位校验码),多字读出技术,每次可读出4个字或8条短指令。存储周期≤2μs,利用超小磁芯(外径0.5mm,内径0.37mm,高0.6mm),采用线选法驱动和部分翻转技术,每位由两颗磁芯组成,高速磁芯存储器系统的设计主要由胡铭曾老师负责。

运算器采用保留进位的全加器方案,定点加法的速度可达到180万次/秒,浮点加法的速度为50万次/秒。乘法采用两位一乘,除法则采用跳“1”跳“0”技术。

大型机的平均浮点运算速度约为30万次/秒。

与当时国内外同类计算机的性能比较,大型机的设计性能指标当时在国内是遥遥领先的,为那时最快的华北所的109乙机的3倍多,比哈军工的441b机要快20余倍。与国外的同类机器相比,也不算逊色。(陆鑫达,2006年)




新中国第一台能说话、会下棋(三堆棋)的计算机


      1958年,新中国第一台能说话、会下棋(三堆棋)的计算机在哈工大诞生。这台智能下棋计算机每秒钟能运算40000次,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可以完成特定的判断和思考的任务。借助于录音装置,在适当时机,机器可以说“请您走!”“您犯规了!”“您输了!”这3句话。    1958 年9 月15 日,邓小平总书记视察哈工大,在实验室里参观了正在研制中的下棋机表演。11 月1 日,下棋机到北京参加“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周恩来、朱德、陈毅、胡耀邦、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好评。
    哈工大“能说话会下棋”计算机研制成功,走出了中国人工智能的第一步!
    仿制“下棋机”也是一种补救的办法。让今天的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知晓几十年前老一辈科学家和教师、科技人员所走过的路。



捐赠人:唐降龙


纸币清分机
2002年研制,200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唐降龙等

指纹身份鉴别pda
1998年研制
主要完成人:唐降龙,刘松波,刘家锋,刘国军等

手写汉字输入板(第二代)
1994年研制
主要完成人:舒文豪,唐降龙,李铁才,王福四,刘家锋等

手写汉字输入板
1992年研制,工大自主产权
1993年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要完成人:舒文豪,唐降龙,李铁才,王福四,刘家锋等

面向行业的pda开发平台
1997年研制,1999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
主要完成人:唐降龙,刘家锋,黄剑华,刘国军等



网站地图